1950年4月1日 (农历二月十五),我国与印度建立外交关系。
印度共和国位于亚洲南部,南亚次大陆中心。土地辽阔,资源丰富。主要矿产资源:煤、铁、石油、天然气、铜、铁矾土等。云母产量居世界产量前列。印度人口仅次于中国,居世界第二位,是世界上年人口增长率最大的国家。据印度政府1991年人口普查结果,近10年印度的人口增长率为23.5‰,199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1‰。80%的人口居住于农村,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227人。现有10亿人左右。印度全民有大小民族几十个。各民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4~96%,“部落民”占人口总数的4~6%。主要民族有:印度斯坦族、占全国人口的46.3%;泰卢固族,占8.6%;孟加拉族,占7.7%;马拉特族,占7.6%;泰米尔族,占7.4%;古吉拉特族,占4.6%;坎纳达族,占3.9%;奥里雅族,占3.8%;旁遮普族,占2.3%。印度土著部落民人数,约为3800多万,占人口总数的6.94%。全国约有180种语言,700多种方言。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。印度主要宗教有:印度教(占82.7%)、伊斯兰教(占11.2%)、基督教(占2.6%)、锡克教(占2%)。此外还有佛教等。
首都为新德里。
印度1947年独立之际,生产力停滞落后,农业劳动人口占80%,是当时世界上最低水平的国家之一。为了尽快摆脱困境,政府把加速工业发展,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多元化,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,为此而制定和开始实行以公私混合经济和计划经济(1951~1990,已实行了7个五年计划)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政策。独立以来,印度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经济恢复时期(1947~1956),制定工业化战略和形成工业体系时期(1957~1966),调整经济结构,重点发展农业时期(1967~1984);确立实现技术现代化,加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时期(1985~1990)。1991年6月拉奥执政后,经济上采取了卢比贬值、降低赤字和调整工业政策等措施,使经济有了起色。
印度是一个贫油国家,石油主要靠进口,每年需花费外汇收入的70%左右去进口石油。机械工业是印度工业中最大的生产部门,其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30%。轻纺工业主要有棉纺、黄麻、食品、造纸等,这些都是印度传统的工业部门。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。有耕地面积1.73亿公顷,粮食作物面积1.27亿公顷,从事农业劳动的人数约为5亿人。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,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和小麦。豆类、玉米次之。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、茶叶、烟草、橡胶、咖啡,油料作物有花生、芝麻以及香蕉、芒果等。印度的畜牧业产值在农业净产值中约占15%,牛的存栏数居世界第一。独立以来,印度对外贸易有了很大发展,但外贸长期存在逆差。出口产品过去名列前茅的纺织、茶叶和铁矿石等传统产品已退居其次,取而代之的是工艺品、成衣和机械产品。在进口产品,过去居前列的粮食等消费品也退居第二位,取而代之的是石油、化工原料及其产品、食用油、化肥、纸张等。
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,公元前4世纪已形成统一国家。16世纪开始遭受外国殖民者的入侵。1757年沦为英国殖民地。1947年8月15日独立。1950年4月1日与我国建交。
(责任编辑:{adminname})
|